搜索
查看: 333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大师们的“北漂”生活,并不比你强多少

[复制链接]

参加活动: 0

组织活动: 29

489

主题

574

帖子

3091

积分

网站编辑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091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8-17 20:43:41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漂”这个词,其实并非自今日始。自1421年明成祖迁都以来,近六百年北京基本保持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,而广义上的“北漂现象”甚至在元大都时期就开始了。此时的北京商业繁荣,文籍市、纸札市、靴市、米市、面市、帽市、缎子市、皮帽市、金银珠宝市、铁器市、鹅鸭市等一应俱全,连不少“老外”都漂到了大都,比如传说中的马可波罗。

【老人北漂】


起“北漂”成功的艺术家,就不能不提国画大师齐白石。齐白石原籍湖南湘潭,出身贫寒农家,少时当过放牛娃,二十六岁之前是个小木匠,业余时跟人学习诗词书画,逐渐在绘画上有所长进。一九二○年,五十七岁的齐白石背井离乡独闯北京,成为史上不可考最年长的“北漂族”。

他以为凭借自己的绘画技术不难在北京谋生,没成想其画作根本卖不出去。陷入困境的齐白石痛苦反思,始懂得绘画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,于是彻底否定自己的画法。他身居破庙日夜苦练,师法徐渭、朱耷、石涛、吴昌硕等大家,终使“衰年变法”成功,画技日臻完美,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,开“红花墨叶”之先河。

尤以瓜果菜蔬、花鸟虫鱼为一绝,名气大振,价格也与日俱增不断攀升。一九二六年,齐白石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;一九三一年,六十七岁的齐白石在北京买了房子,正式在京落户。至此,年近七旬的齐白石艺术炉火纯青,一举登上国画巅峰。

文人北漂】


漂”大军中的一大群体当然是文化界人士。1912年,教育部北迁到北京,鲁迅作为员工,也一起北上。1912年到1919年,鲁迅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,那时的绍兴不过是个县而已。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对鲁迅等绍兴老乡帮助很大,倒不是说蔡元培有多少私心,北大的是兼容并包,有本事都可以去教书,问题是,蔡元培和鲁迅这些老乡比较熟,也比较了解。事实也证明,他还是有眼光的。

1919年,鲁迅回到绍兴把老家的房子卖掉,把母亲、原配朱安夫人和两位弟弟一起接到北京,就从绍兴会馆里搬到了八道湾胡同,主要手里宽裕,有了更好的住处。这事在《故乡》里有所反应,应该是相当写实。这一年,鲁迅因《狂人日记》而名声大噪,开始比较多地发表文章,他的收入一共分三部分,教育部工资,北大师大女师大的代课费,以及稿费。根据他的日记推测,其中最丰厚的还是教育部发的工资。

1924年,在教育部当官且已北漂12年的鲁迅终于在北京买了房子,即八道湾寓所,也就是现在北京的鲁迅故居(鲁迅博物馆)。算是解决了历代北漂青年的最大问题,安定了下来。在北京的最后两年,鲁迅的物质生活应该很不错。有朋友来访,他都可以拿比较贵的点心招待,而且也有钱买比较多的书籍。(当然,后来他觉得有点奢侈,男的来,就用花生招待,女的来,才用巧克力等比较贵的点心。所以那个时候,文学女青年比较喜欢到他那里,估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)。


这段时间应该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,《彷徨》和《野草》大概都作于这个时候。写的杂文水平很高,骂人也很厉害。估计和买了房子,心里有种安定感有关。另一方面,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后来的伴侣许广平,估计对他的创作也有很正面的影响。男人的好胜心,他当然也是有的。


艺人北漂】


末民初时期,北京前门大栅栏和天桥一带商业繁华,也是茶楼酒肆三教九流荟萃之处,自然成为打擂、卖艺、说书、唱曲的理想场所,所谓“酒旗戏鼓天桥市,多少游人不忆家”。大批民间艺人从天南海北漂到此“撂地儿”表演。

京剧界的“北漂”现象比比皆是。早期名角程长庚、余三胜、梅巧玲、汪桂芬等曾在广德楼演出,谭鑫培等则常驻三庆园;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、尚小云、荀慧生、程砚秋和李万春、杨小楼、郝寿臣、高庆奎、金少山、马连良、张君秋、谭富英、杨宝森、奚啸伯、言菊朋、余叔岩等人,都曾凭借北京的特殊人文地理位置,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梨园“达人”。

【漂在会馆】


代北京城给北漂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北漂们在住宿上,除了租住旅店民房外,还有一个更好的落脚点 — “会馆”。它的出现其实就是因为北漂群体的存在。当年不少家境贫寒的应试举子,由于所带盘缠不多,根本住不起旅店,会馆的出现即为了方便本籍学子、带有互助慈善性质。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,当年北漂时便居于全楚会馆。

到了清代,京城会馆更多。据清吴长元《宸垣识略》记载,乾隆年间北京共有182所会馆,光绪年间更猛增近400处,全国各地在京几乎都有会馆,且有“举子会馆”和“商人会馆”之分。会馆在方便北漂的同时,也刺激了全国人民“混在北京”的欲望,致使明清时期北漂人口大增。

光绪十七年(公元1891年),时年18岁的“戊戌变法”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启超,来京参加春闱,住在永光寺西街的广东新会会馆。当年冬天,梁启超和长他4岁的李蕙仙在京结婚,因没房子,干脆将新房设于会馆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