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慢生活俱乐部 首页 慢族快讯 新闻 查看内容

匠心|60年的坚持 只为补锅手艺的传承

2016-7-18 22:06| 发布者: 慢小编| 查看: 1616| 评论: 0

简介: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只要听到“补锅咧”的叫喊声,就会有人提着破锅烂鼎,去寻觅补锅人的身影。如今,这样的情景已一去不返。而桂林市全州石塘镇旧宅村,今年81岁的赵德济老人,16岁开始补锅,至今仍在坚持,已补锅60 ...

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只要听到“补锅咧”的叫喊声,就会有人提着破锅烂鼎,去寻觅补锅人的身影。如今,这样的情景已一去不返。


而桂林市全州石塘镇旧宅村,今年81岁的赵德济老人,16岁开始补锅,至今仍在坚持,已补锅60余年。



年轻时,他走村过街去补锅。现在,每逢圩日,他才到镇上的一个老市场定点补锅,虽然他年岁已高,但补锅行头不减:坩埚、小炉、焦炭、煤块、锤子、板凳,一应俱全。



只要有人来补锅,他便摆好风炉,填入几块焦煤引燃炉火,再用鼓风机吹风,往坩埚里放几块铁片。



不一会儿铁片就熔成铁水,“铁水球”的温度比想象中要高,但赵德济用布和灰将其放好,不会太烫手。



补锅辛苦吗?补锅就跟火、铁水、黄泥、烂锅打交道,纯手工活,一身脏不算,大热天还要在身边放个火炉,“有时滚烫的火花、铁水会溅到身上”。



当他刮掉铁锅上的烟垢后,再将铁水顺着裂缝一点一点地抹上去,冷却后用细砂纸把补痕磨平,再抹上些黄泥浆,这锅就算是补好了。



赵德济说,过去每家每户几乎都用铁锅做饭,用大锅煮酒,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扔锅,通常补了再补。那时补锅是他养家的主要收入来源,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,大家富裕了,只要锅一烂,立马换新的,甚至有的人觉得锅不好用,就直接丢了。



现在来补锅的,都是上点年纪的人,他们吃过苦,节约意识根深蒂固,“一般不轻易丢弃一口锅,但前来补锅的人的确一年比一年少了”。




这一天,石塘镇上虽车水马龙,但来补锅的人只有5个,赵德济一天只赚了20元钱。他说:“这人气最旺时,二三十块钱一天,算是不错的了,虽然还不够几餐菜钱,但总比没活强。”没活干的时候,赵德济只能坐着干等。


有时也有人到他家里请他补锅,原因很简单:周围已经找不到其他的补锅人了。



赵德济曾收过徒弟,但都没干多久。觉得苦,赚钱少,另谋了出路。如今赵德济年纪大了,儿女也各有所成,都想让他安享晚年。但他觉得几十年的手艺丢了太可惜,所以隔三差五就上街补锅。




“当老一辈的去逝后,很多东西,就只存在记忆里了,就像补锅技术。也许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,可仍然很值得怀念。”当地一些村民都这样说。


的确,令赵德济最担心的并不是年岁渐高,或是体力不支,而是这门手艺随着时间的流逝,正面临消亡,“如果有一天我做不动了,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做,又能做多久?”


临走前,老人会将一天补锅产生的灰尘,装进塑料袋内带走,说是不要污染了环境。




慢生活 慢美好

喜欢

推荐阅读